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分数的意义》

递等式计算(分拆)
356+247
=356+200+40+7
=556+40+7
=596+7
=603
竖式计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各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各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它的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二年级数学口算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

假设法的突破。
接着,我才引入正式的例题“把4支铅笔放到3个文具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多少支铅笔?”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小组汇报效果很好,还出现了学生会画一画来表示所有的情况,并且把每一种情况里两只以上的圈出来,所以每一种情况里都有一个文具盒里放了至少2支铅笔。这就是枚举法也就是穷举法。然后老师引导“能不能,不用摆出所有的情况,有更简洁的办法想到肯定符合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比较抽象。我是引导大家说出来的。既然题目说每个文具盒里至少让2支,我就先不给它放那么多,先平均每个盒子里放1支,剩1支实在没有办法了,只能放到其中的一个文具盒里,所以有一个文具盒里出现了2支。先平均分使每个文具盒里尽量少,都出现了有一个文具盒里2支的现象,如果不平均分,肯定会出现2支或2支以上的现象。这就是最不利原则,做最坏的打算。然后,我接着让学生:“把6支铅笔放到5个文具盒里,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2支铅笔。”学生用假设法说的相当好。平时掌握不好的同学回答的都不错。然后我接着问:“把100支铅笔放到99个文具盒里,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几支铅笔?为什么?”张绪升都用假设法回答的很好,并且总结了规律。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与改进。如:
怎样把握复习与新授的关系?
这节课的设计已改动了多次,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是先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再引导学生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展开对圆柱与圆锥的再认识。后发现这些内容在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才正式出现,在这里进行教学一则感觉“把手伸得太远”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二则在复习课中补充这些内容会挤占复习的时间。所以再次设计时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改为直接引导学生观察立体上有面,面与面相交处及面上有线,线上有点,再以“圆柱和圆锥分别有哪些重要的面?”“有什么比较关键的线?”“有哪些比较特殊的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来对圆柱和圆锥从表面到内部的特征进行再认识。这样就打乱了教材中的设置的对这两个立体图形的研究顺序,这样的“再认识”是不是有“新授”的痕迹?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可以用相邻整十数估算,也可以用相邻整百数估算
462+229                                                                 462+229
估算:460+230=690                                             估算:500+200=700
 计算:462+229=691                                            计算:462+229=691
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
轻与重
直接比较(两个东西直接做比较)
间接比较(用第三个东西做比较)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1枚2分的硬币重约1克。1克可以写成1g。称比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单位。
1000克也称为1千克。1千克=1000克。

对于“分数”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分多次完成。学生在三年级就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分数的意义》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包括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抽象并归纳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显然,高效的教学设计要以学情的充分调研为基础,正确地把握学情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不是过于贪大贪全?
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的相关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复习的意义,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包含这么多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能一一达成,是不是有“贪多嚼不烂”的可能?

上一篇:

下一篇: